糜子的功效與作用介紹

糜子面可以製作多種小吃,風味各異、形色具佳、營養合理、食用方便,製作歷史悠久。例如茶湯、驢打滾、炸糕、棗糕、浸糕、年糕、連毛糕、糕斜兒、清真酥香糖、湯糰、粽子、攤花、煎餅、窩窩、火燒、油饃、酸飯、糜子粉、炒米、糜面杏仁……

糜子的功效與作用詳細內容

糜子的功效與作用

  糜子面可以製作多種小吃,風味各異、形色具佳、營養合理、食用方便,製作歷史悠久。例如茶湯、驢打滾、炸糕、棗糕、浸糕、年糕、連毛糕、糕斜兒、清真酥香糖、湯糰、粽子、攤花、煎餅、窩窩、火燒、油饃、酸飯、糜子粉、炒米、糜面杏仁茶等。

糜子的功效與作用

  糜子的食用方法

糜子蛋白質含量12%左右,最高可達14%以上;澱粉含量70%左右,其中糯性品種為67.6%,粳性品種為72.5%。糯性品種中直鏈澱粉含量很低,優質糯性品種不含直鏈澱粉。粳性品種中直鏈澱粉含量一般為澱粉總量的4.5%∽12.7%,平均為7.5%;脂肪含量3.6%,此外還含有β—胡蘿蔔素、維生素E、維生素B6.B1.B2等多種維生素和豐富的鈣、鎂、磷及鐵、鋅、銅等礦物質元素。

糜子及糜子面可以製作多種小吃,風味各異、形色具佳、營養合理、食用方便,製作歷史悠久。例如茶湯、驢打滾、炸糕、棗糕、浸糕、年糕、連毛糕、糕斜兒、清真酥香糖、湯糰、粽子、攤花、煎餅、窩窩、火燒、油饃、酸飯、糜子粉、炒米、糜面杏仁茶等。

沖泡:糜子可以研磨,然後用開水、涼水泡食。

熬煮:糜子熬粥,糜子中的蛋白質極易被吸收。

熬湯:糜子可以在熬湯,在熬湯時候,加一點糜子進去,可以提高營養成分。

糜子面窩頭

1.將糜子面放入盆內,加入小蘇打,用溫水和勻,揉成麵糰,備用。

2.將麵糰放在案板上,揉勻后搓成條,分成50g一個的劑子,放在手中揉成圓形,右手大拇指在圓球表面鑽上一個小洞,邊鑽洞,左手掌邊配合右手轉動玉米面球,直至洞口由小漸大,由淺到深,把面球頂端捏成尖形,成窩頭形狀。

3.將窩頭整齊擺放,上籠用旺火沸水蒸約20分鐘,即可食用。

糜子面豆沙包

原料:糜子面1000g,豆沙1000g,白糖500g,青紅絲、瓜仁、桂花適量。

合餡:豆沙內加人白糖、青紅絲、瓜仁、桂花、香油和勻成餡。

包制:在發好的面中揉鹼,到無酸味為止;然後揪成50g一個的面劑,放在濕布上拍成餅;用左手放餡,右手將濕布合攏,捏緊封口。

屜蒸:將包制好的豆沙包上屜蒸熟即成。

 

糜子的選購方法

糜子及糜子面可以製作多種小吃,風味各異、形色具佳、營養合理、食用方便,製作歷史悠久。例如茶湯、驢打滾、炸糕、棗糕、浸糕、年糕、連毛糕、糕斜兒、清真酥香糖、湯糰、粽子、攤花、煎餅、窩窩、火燒、油饃、酸飯、糜子粉、炒米、糜面杏仁茶等。所以在消費者選購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幾個要點:

1.純正的糜子米是粳性的,碳水化合物,尤其是蔗糖會在處理過程中變得很低。而次品糜子米則在處理過程中無法降低蔗糖含量。

2.帶皮糜子包括黍子和稷子,糯性為黍,粳性為稷,黍、稷類型與籽粒中直鏈澱粉含量有關,種子的粳、糯性與植株形態和穗分枝沒有直接關係。

  糜子的功效與作用

本種為人類最早的栽培穀物之一,穀粒富含澱粉,供食用或釀酒,稈葉可為牲畜飼料。由於長期栽培選育,品種繁多,大體分為粘或不粘兩類,本草綱目稱粘者為黍,不粘者為稷;民間又將粘的稱黍,不粘的稱糜。

食用價值

「延安糜子米」是一種深加工產品,粳性的,碳水化合物,尤其是蔗糖會在處理過程中變得很低。其食用方法可與大米相同,也可用開水、涼水泡食(米湯是清的)。如果和綠豆以2.3的比搭配熬湯,則屬中醫學中的傳統葯膳,適於肥胖症、糖尿並心血管並近視、高血脂、腳氣病例、多發性神經炎、結核並甲亢等消耗性疾並口角炎、唇炎、舌炎、瞼緣炎、陰囊炎、溢脂性皮炎者食用,能起到很好的預防和食療作用。

  營養成分

糜子蛋白質含量12%左右,最高可達14%以上;澱粉含量70%左右,其中糯性品種為67.6%,粳性品種為72.5%。糯性品種中直鏈澱粉含量很低,優質糯性品種不含直鏈澱粉。粳性品種中直鏈澱粉含量一般為澱粉總量的4.5%∽12.7%,平均為7.5%;脂肪含量3.6%,此外還含有β—胡蘿蔔素、維生素E、維生素B6.B1.B2等多種維生素和豐富的鈣、鎂、磷及鐵、鋅、銅等礦物質元素。

  風味小吃

糜子及糜子面可以製作多種小吃,風味各異、形色具佳、營養合理、食用方便,製作歷史悠久。例如茶湯、驢打滾、炸糕、棗糕、浸糕、年糕、連毛糕、糕斜兒、清真酥香糖、湯糰、粽子、攤花、煎餅、窩窩、火燒、油饃、酸飯、糜子粉、炒米、糜面杏仁茶等。

藥用價值

糜子性味甘、平、微寒、無毒,不僅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,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,是中國傳統的中草藥之一,《內經》、《本草綱目》等書中都有記述。據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稷米「入脾、胃經」,功能「和中益氣、涼血解暑」。煮熟和研末食,主治氣虛乏力、中暑、頭暈、口渴等症。黍米「入脾、胃、大腸、肺經」,功能「補中益氣、健脾益肺、除熱愈瘡」。主治脾胃虛弱、肺虛咳嗽、呃逆煩渴、泄瀉、胃痛、小兒鵝口瘡、燙傷等症。